close

有沒有遇過覺得對他好是理所當然,不照其意見就立刻變臉的個案呢?

犯錯永遠都有理由,還帶著一副「錯不在我」的嘴臉。

晤談的志工終於忍不住道:「如果真的覺得來這邊聊天會很勉強的話,不來也罷!」

-------------------------------------------------------------------

好一陣子沒到清中,這兒有幾位志工跟心理師的交情已經快十年了。 

「可是我除了氣個案的態度,還氣我自己。」

「因為自己沒能力讓個案變好,更氣我自己修養不夠,居然跟個案計較起來。」

遇上一臉「不鳥人」個案的志工娓娓道來,心理師靜靜地聽著。

 

心理師腦子想到的是,社會心理學有提出 「當事人與旁觀者的歸因偏誤」:

當事人覺得自己的言行是受外面因素所影響 / 旁觀者覺得當事人的言行是其習性使然

 

難怪每當有人問:這壞事是誰幹的?

所有人都會立刻反射說:不是我!

 

由此可知

很多時刻在晤談中,個案(當事人)會表現出 「錯不在我」

其實是不足為奇地

 

倒是晤談者除了對不負責任的個案不滿外

居然還對自己動怒感到不滿

那可能就是出於「比較心」 了(覺得自己的修養得比預期要差)

 

比有兩把刀

一把傷別人

一把傷自己

 

其實

這位志工能有如此自省

甚至進一步讓我們可以有機會討論到「原來當事人本來就容易有 錯不在我 的習性」

就表示我們的腦筋已經有在反思了

若能如此持之以恆

關於晤談的進步是絕對可以預期的

---------------------------------------------------- 

歸因偏誤是人性

愛比較也是

只要有動腦思考的習慣

只要能儘快自我覺察而跳出

那麼離轉念也就不遠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lke 的頭像
    slke

    心理師的眼睛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