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來接個案真的會讓治療師反思自己人生(從事這行的魅力所在,有時比糊口更值錢)

 

很多個案因為是青少年

很青春

但也很青澀

所以如同爾雅有本書

苦澀的成長

即便看起來命好得很的這一代

還是會有人生為何無法如意之苦

 

關鍵本來不在家長

但他們的家長卻挺搶戲

最後就一起演成家庭悲喜劇

 

妙的是

孩子症狀緩和

開始混日子(其實苦澀的成長一點也沒少,只是苦中作樂)

家長一急就操煩碎念

果然

日子不能過太爽

 

不爽的孩子

當然也不許大人爽

於是使出大絕招

再鬧情緒

毀壞家具

傷害家人

甚至自殘

家長就惦惦

 

根據操作學習理論

孩子慢慢就有了鬧情緒得到大人妥協的行為模式

甚至成了自動化的慣性反應

 

我爸當年不吃這套

我哪那麼多美國時間

這是他會有的答案

 

當時覺得很無情

現在覺得很受用

 

爸媽當配角

我只好繼續在苦澀成長中

扮演自己面對的主角了

 

我想開給正在苦悶中成長的孩子家長的藥方是:

 

如果你需要

跟我說一聲

能幫的我會幫

但前提是我有美國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