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際間最難就在於......,能將進退拿捏得恰如其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影響我可真不小!

 

話說三十多年前,我報考台灣師範大學插班考試,這句話赫然是國文科作文題目,當時知識淺陋的我,實在不知此句出自何典?用意為何?但憑著文字的分析,語意的揣測,於是操筆為文,大意謂:桃李雖不自我炫耀、自我宣傳,但以其秀麗之花,甜美之實,必能吸引眾人前來賞花取果,是以人但求內在充實,不必自我吹噓,只要真才實學,必有成功之日云云。或許矇對了題意,論點還受考官青睞,作文竟然拿高分,因此進了師大,成為咬文嚼字的國文系一員。

 

這樣的論點也一直影響著我,不但當作行為圭臬,課堂上也三不五時向學生傳達類似概念。多年後,突然發覺,這句話恐怕有商榷餘地。真才實學固然重要,其他作為也不可掉以輕心。因為桃李之花果固然是吸引他人的重要內涵,但人之所以前來,關鍵因素是“知道”桃李這個訊息,若不知道,則一切免談。至於桃李不言,何以他人還能知道,最重要的因素是時間和機遇:時間是桃李活得夠久,且即使這一代死了,下一代依然開花結果,他們有接近無限的時間來等待他人的逐漸知道;機遇是偶然的機會讓他人發現,於是散播開這個訊息。在時間與機遇配合下,桃李雖不言,卻有偶遇之人為其代言,傳播消息,終究成就“下自成蹊”之美。然而,嚴格的說,恐怕也不是所有的桃李都能下自成蹊,深山僻野,無人聞問者也大有桃李在,不是嗎。

 

回到人的身上來思考:一個人如果不自我宣傳,又無他人幫忙,豈能為人所知?為人所用?且人有所作為的生命短暫,又豈能像桃李一樣漫長等待他人發覺和賞識的機遇?

 

反對我這樣思考的人,或許可以舉出兩位大名人,證明人與桃李相同,只要有真才實學,終究不會被淹沒,那就是釣魚渭水邊的姜子牙,和躬耕南陽的諸葛亮,他們兩位退隱鄉野,依然為人所發覺,為人所重用,正是桃李不言的代表。然而仔細分析他們兩位的行為,你會發現,事實完全不是如此。據說姜子牙釣魚渭水邊,把魚鉤打直,離水三寸,這樣子釣魚完全違反一般人的行事法則,自然吸引他人注意,引發議論,於是一傳十,十傳百,人人都知道有這麼個“怪異”的漁夫,終日河邊“釣”魚。不但如此,既然釣不到魚,為什麼繼續釣魚,於是深層探討的議題出來了。用現代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這不正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行銷手法麼?以特殊的行為引人注意,從而設定議題,引發潮流,達到行銷目的。諸葛亮南陽種田完全是一樣的手法,好好一個飽學之士,突然跑去南陽築廬種田,原因為何?目的為何?必然吸引大眾注意。試問換作如我等平庸之輩,老死田間溝壑,誰知道你?可見這兩人其實是非常高明的自我行銷專家,絕對不是不言之人。

 

或許這不言之說深植人心,對於「終南捷徑」也就深以為恥。那些跑去終南山隱居的讀書人,憑藉終南山與長安的地利之便,吸引執政者目光,以此謀取一官半職的行徑,成為許多人深痛惡絕的批判對象。但轉念想想,如果他們因此可以一展才能,奉獻所學,服務社會,比起那些空歎懷才不遇,無人知我,終日坐等機會,以酒消愁,最後帶著滿腹經綸,一身才學進墳墓的人,何者才是積極有效的作為?

 

人如果自甘黯淡,自甘寂寞,那麼他儘可以效法桃李,我自開花,我自結果,我自飄零,管他塵世風雨,人來人往,一切與我無涉;相反的,如果期待在人生舞台上有所作為,期待短暫生命歷程留下些許燦爛足跡,那麼積極的自我宣傳,自我行銷,讓他人認識、了解,然後爭取機會,開拓表現空間,又何必像桃李那般的被動和等待呢?

                                                                           2007-8-4完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lke 的頭像
    slke

    心理師的眼睛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