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相片0356.jpg 

「他笑他的,我呼吸我的。他終究會累,我依然活著。」

--1203在中和高中的分享

這四句是我回答在座談中一位孩子問到「對鄰座同學的『怪笑』感到困擾,該怎麼辦?」

其實孩子大了,慢慢都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當他們碰上困擾時,還是不確定要怎麼處理。

所以大部分都放在心裡,或是靠跟同學打屁(除非是有知心好朋友)。


當跟這群高三生講到「我在高三過得生不如死,你們怎麼可以想在高三獲得紓壓呢?」

我想,他們聽了會比較甘願面對眼前的升學壓力吧!(至少我會比較平衡)

散會時,308的八號同學(整場一直被我逗著要他發言),幽幽地說「本來來聽講前心情不太好,沒想到聽完了覺得很輕鬆耶」。

光這句話讓我感到很欣慰...


言歸正傳,會講到talking therapy

主要是連著兩天早上,

在中正與瑠公與輔導專業同仁討論個案時,

我都問了同樣的一個問題:

為什麼用talking來進行所謂的輔導跟心理治療會有效呢?

明明談了半天,孩子的問題也沒被解決啊!


畢竟,老師們的提案,沒一個好處理的...

1.衝動控制不能

1-2.受人欺侮有創傷

2.被學生愛慕

3.家境不溫暖,硬撐就學卻容易挫敗,最近談起戀愛,瀕臨中輟

4.搗蛋三少(三人成「唬」)

3-2.導師覺得輔導老師輔導沒成效

5.衝動控制不能加渾身發臭


這些成長中的孩子

半大不小

能用講用哄就改變的機會

其實過了小學三年級就沒了


主見越來越多

習慣越來越固著

情緒越來越不穩(其實是因為沒辦法像小孩時可以哭一哭發洩,況且社會也不接受長大的孩子還那麼幼稚)

對大人的敵意也越來越深


但相對來說

如果真能讓孩子有被接納之感(對於這些對大人不信任越來越深的心靈來說,需要時間,也需要陪伴的人更有智慧,能「說中」他們的充滿矛盾困惑的心情)

他們還是會慢慢地開放自己(如果心靈不是「受傷」太深的話,畢竟,他們還只是十來歲的孩子)

「熱戀中」需要聽眾(得承受他們衝動及他們焦心的父母)

「成群者」需要情義(得承擔他們過份的嘴臉)

「衝動控制不能者」需要接納(得承擔他們繼續犯錯)

「受創者」需要靜靜相伴(允許他們不想談,還得留意是否有「輕生」之虞)

還有,「周圍受壓受傷的大人」,需要可以complain(得承擔他們blame on的眼神)

只要提供以上之「應對」

個案就有機會「說」個不停(原本就能「說」的,更會話匣子大開)


治療就順勢得以開展


因為持續敘說

就有機會宣洩

因為持續敘說

就有機會讓「陰暗面」出土

越能面對自己的陰暗面,就越有機會「看見」自己的全貌

如果持續予以接納,或許他們就不必「立志」消滅自己的陰暗面(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持續敘說,又持續得到接納,他們就有機會,看見自己的正面與反面,進而看出超越正反之整合(新框架)


每位加害人,都有受害的一面

讓受害角色明白 It is not your fault.

同時也讓加害角色知道必須 admit and face it.

關鍵在於,無論是加害或受害的角色現身時,都會被我們所接納(只有理解,不帶評價)。


不然深埋的陰暗面

會讓一個人越來越怪

容易暴怒或容易陰鬱

總是外歸因地怪東怪西或老是認為自己沒價值


清楚讓個案talking有這麼多功效

就會知道自己這行是多麼有價值


助人專業者,一定要設法「懂」個案的心(當中很多都是思緒長期混亂者)

最好的練習,就從理解自身有時也很混亂的心開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