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派克寫過一本不錯的書「心靈地圖」

提到人生的兩個準則:愛與紀律

 

話是怎麼會聊到「地圖」呢?

故事得從床頭溝通講起

兩人即便同床共枕

談話也未必投機(其實更容易擦槍走火)

人跟人若想溝通

得看緣分,就是彼此都能處於「開放」的狀態

 

講回心理治療室

心理師不過示範以比較專業的「開放」狀態來回應個案(每個人本來就「不一樣」,沒有誰比較對,當事人會享受自身作法之樂,也得承受自身作法所需付出的代價)

通常一個人被這樣的態度對待久了

也會慢慢「開放」

 

但是個案的問題解決了嗎?

壓根沒有

個案只是比較願意在被接納的關係中繼續討論。

 

只是聊得投緣

事情原委就會慢慢呈現

旁觀者清(也跟心理師的理論及人生經歷有關)

就能重新把個案所處「位置」的「地圖」畫得更精準

然後給張更準的地圖

 

「我應該要攀上那個山頭」

「可是你這邊有溫泉」

「泡得太久也不是辦法」

「但爬山走路真的很累人啊!」

「那難道就一直泡著嗎?」

「的確可以出來爬爬看,不過地圖你得準備好,這樣你才知道自己走到哪了。」

 

原來心理師也得善於製圖

看來國中就擔任過地理小老師的我(開車愛看地圖),挺適合幫人畫圖分析「為何走不動?」「真要走要注意什麼?」等

感恩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