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ED讓大家明白,要說精彩的故事,約莫得掌握在十八分鐘內。

其中有一場是分享「如何在面對群眾講話時降低焦慮?」

「用心想著自己所要分享的,該如何講述會對聽眾產生幫助?」(將腦袋中所關注焦點轉移至聽眾身上),跟心理師提過「更用心地關心個案」有助降低緊張的邏輯是一樣的。

 

突然想起有最近幾位個案一入校就開始焦慮,想逃避來自人群比較的壓力。(小畢老師在八月的活動中講過:人是逃不出「被比較」的,能不怕輸,輸不怕,就會是贏家)

會不會他們全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如何表現」上,以致於...唉!

我稱這些孩子處於「懸空」的狀態。

因為腳底下踏著的是「家人師長的奔波與焦急」

但又討厭自己無法踩穩

最終還將「氣」出在家人身上。

 

懸空久了,墜落是很自然地。

但是他們就是不想認清自己活在空中樓閣的事實。

一次又一次地

踩上家人的背(因為生得少,家人竟也不敢動)

繼續不切實際地

懸空

----------------------------------------

 

心理師在與他們的家長談話時,會努力於:

1.要父母家人別為此感到罪惡

2.做能做的,但對孩子的關懷度可別開高走低

 

心理師在與這些「懸空」的孩子相處時,會很輕鬆地:

1.體貼其非得對自己有高期許的巨大壓力

2.見其墜落時,幫他們看見「雖沒得到,但有學到」的生命體驗

 

心理師在做這些服務時,也不時提醒自己得馬步紮穩

因為得一次又一次,重複著。

說真的,一不小心就會因心煩而想踢開家長讓孩子跌落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