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與人互動,感覺是很隱微地,不敏感仔細點,魔鬼就藏在其中。

只不過要這樣子活著,若沒天分,或是體力不夠,很快便累到枯竭。

 

上午篇:「你所說的」v.s.「我的感覺」

在與對方談話時,分得出上面的兩組嗎?

 

當某人說「我的紓壓方式是找朋友聊天。」

聽到這話,腦袋迸出「畢竟是年輕人啊!」

於是便起了分別心(人性自然反射),彷彿自己與對方的心境有著差距。

 

然而這對話場景若在晤談室發生,那麼治療者就一定要對此有所覺察。

因為對方並不見得有表示「年輕」的意圖,是聽話者由自己投射所產生的詮釋。

 

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的本然被對方接納(能得到欣賞就更開心)

只是因為生命成長經歷不同,在日常互動中,自個兒的言行舉止,就難逃對方以其思想框架來解讀(被負面評價就會難過)

所以,當以「我感覺」來詮釋「你所說」之時,宜再三戒慎啊!

 

下午篇:汗毛豎起

「心理師,你信有鬼神嗎?」

點了點頭。

然後,我就聽了一個發生在大阪鄉下,長達七年的故事。(睡夢中被引過田野到了河中,回台灣拿紙錢燒)

以及後來主角帶一個時鐘回台的尾聲。關於香菸。(與老婆婆的情緣)

能聽得到這故事,是因為心理師隱隱覺得主角的小孩,有些舉止需要留意。

會不會賓果,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會喜歡自己這份工作,不是沒理由地。

因為,當推論命中個案時,就能聽到連當事人自己都遺忘的生命經驗。

還有,驚豔著自己的,天分。(忍住不寫的話,會內傷,還請讀到此的格友海涵,因為本部落格是心理師在心理字聊(自療)的空間啊!)

 

我說了算

「我甚至不太敢介紹自己是『心理師』」因緣際會,讓『心理師』來與心理師相遇。

可是在傾聽與觀察中

心理師覺得『心理師』是有天分的

只不過,心理師發現『心理師』的天分只有在對沒人懂得壞孩子時,才會發揮。

然在面對需要靠著指正他人才能緩和內在不安的長者時,『心理師』的天分就完全出不來,甚至口拙到令自己痛恨。

想麻痺自己,但當感覺壓不住而冒出時,更痛!

不敢將天分用於自身,代價就是『心理師』瀕臨撐不下去。

「我甚至不太敢介紹自己是『心理師』」

「你有心理師的天分!」「不相信這話嗎?」心理師的眼睛,雖然有點年紀了,但還沒老花

「你是安慰我嗎?」

「你看我是像那種『標準』的心理師嗎?對個案溫柔說好聽話的那種...」

「不像」

「你可以回去google一下我」「我對我的眼光,還算有信心,通常我說了算!」年份剛好熟成,躲在眼角笑瞇的魚尾紋中,沒被看出的是,識人準確的銳利餘光。(至於對天分自得地閃閃眼神,可能因為離暗暗內含光的境界還不到,怕藏不住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