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面對新世代的高中生,如何一起活下去?並且活得好!」
花了一個鐘頭,讓與會老師搞懂新世代的高中生跟舊世代的高中生其實在身心發展上沒有不同(努力透過「成群」來尋求「認同」,並藉由反抗「大人」來定位「自我」),但是因為社經環境的結構變了(少子化+高齡化),所以想重返夫子風光的年代是回不去了。
沒認清這點的老師,肯定還在忙著證明牛頓先生提出的「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想讓好動的學生安靜,要好靜的學生外放,但結局往往是跟好動的學生起口角,對著好靜的學生一直講個不停)。當然,偶爾也有「神蹟」發生(孩子真的轉性),但多半是老師自己快變精神衰弱)
花了二分鐘,簡單說明了如何「活下去」...面對解決不完的教育問題,允許自己偶爾放下,並且顧好呼吸(有示範肚子隆起又回凹的深呼吸動作)。
另外也花了半小時定義何謂「活得好」...透過日常生活與周遭人事物的互動來認識自己,然後慢慢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生活安排(大概得花二十五年吧,五十歲之前建構出來都不嫌晚)。最好包含了八成穩定的生活習慣(扮演好各種角色+自己喜歡投入的活動)與一兩成的嚐鮮。能留一點空白時段就更棒了!
當然還是討論了幾位案例(心理師再度扮演被「問事情」的角色)。說真的,若是關於青少年的討論,心理師憑著十五年的接案經歷(腦袋裡應該有上萬筆資料),論準度真的跟濟公有拼(有位家長在問過心理師後半信半疑,又跑去問濟公,問出來的結果竟差不多都是說孩子要六年左右才會好,於是跑來跟心理師說「服了」。其實心理師自覺更勝一籌,因為心理師並沒問孩子的生辰八字啊!)。
下課後...(本文從這邊起算)
在轉赴警局接案前,有三件事得進行:1.午餐 2.洗車 3.跑銀行
人果然是有慣性的,雖然不確定要吃什麼,但是離所要跑的銀行附近曾洗過車的地方,成了下一個目的地。
好一陣子沒到這邊來了(一兩年前還在北科大值班時,常得將車停在市民大道旁的車塔,結識了一位洗車大嬸),有點擔心路邊的洗車攤還在不在?沒想到,她還記得我(她說我的國語講得很標準)
想趁洗車空檔吃東西,沒想到轉角担担麵(一直沒機會吃到)根本大排長龍...
決定回頭跟洗車大嬸閒聊。
我問:「沒車洗時你都在忙啥?」
她說:「看書,要不念佛經」
我說:「讚!」
她說:「她看開了,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管了。自己每天有事可做,有閒可修,很感恩了。」
想到了「刺蝟優雅」裡的門房,這位大嬸找的了自己的隱身處。我說:「您能這樣說,可是有大智慧地!您的孩子多大了?」
她說:「大三 高三 國三,成績不算好,但都還乖,我請老大寒暑假也來這邊幫點忙。」
我笑著說:「這樣我應該是賺不到您孩子的錢了。」
她笑問:「請問您是在教書還是從事哪種行業?」
.........佛經,師父.........(快轉)
「您能這樣看待人生真是有智慧。」我付了錢,準備去銀行(當然得另外找吃的)。
「你怎麼不問我是走了多少冤枉路才明白人生道理的。」大嬸一邊點頭稱謝一邊說著。
「沒有走過那些冤枉路,又怎麼可能懂得你現在所領受的福份呢?」已經坐上駕駛座,仍心有戚戚焉地補上一句。
「嗯...也是啦!」揮了揮手,大嬸笑著說「感恩!」
本文發想是因剛才看了這段影片,與格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