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孔子孟子是現在的學生
「怎麼有ADHD診斷的學生越來越多?」
這個存在心中多年的疑惑,隨著校園臨床經驗的反思而略有理解。
一是過往不是所有孩子都會走上唸書一途。
有志且有環境可栽培其入私塾受教育者,實為鳳毛麟角。大多數人的學習經驗,不是繼承父業就是拜師學藝。前者若能持之以恆者,乃因其在心性上本來就屬定性較高者。而多數人的學習則是透過師徒傳承,多半靠跟著做久了後,慢慢摸出其中竅門。所以就算學徒不夠專心,只要師傅抓住其心性,一樣將學生磨出某個程度地本領(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但近一百年來,都會地區的教育已由「寡眾菁英」或「師徒傳承」轉型為集體待在課堂接受「有效率」地知識輸入。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教室現場操作實屬不易,加上為了讓「知識輸入」得以順利進行,於是對課堂秩序的要求就得跑到首位。所以對那些不容易切換至「知識輸入」模式的腦袋,就極容易被壓力已趨滿載的第一線教育人員,認定為是不夠專心或是愛搗亂的「麻煩製造者」。
通常,這些看似缺乏學習動機的孩子可能會送到輔導室,部分肇因於關懷不足的孩子,是可以藉由輔導老師耐心與愛心鼓勵下而開始好轉。但仍有一部分苦勸不聽的腦袋,就只好再轉送醫療專業單位進行評估鑑定。
彷彿無法適應與眾人在教室接受「知識輸入」模式的腦袋,就有很高的機率被定位為「好動」,甚至在醫療專有名詞過於濫用的環境下,被診斷為「過動兒」或「分心症」的孩童數目就自然變多了。
二是現代科技已經有足夠的能力,為抓牢學童注意力(商機所在)而設計出一堆「超飽和刺激」的3C產品。
當代孩童的心智已經習慣被動地接收著「超飽和」的刺激(從出生後就暴露於過度的刺激,大腦的神經發展自然跟以往的孩童有著顯著地差異),少有機會用心感覺周遭或是對於身心感受進行反思(這些活動其實需要由有心人予以引導),於是能主動發想或者將靈感或領悟以文字圖畫或音符加以輸出者,就更少見了(偏偏這卻是一個生命能否產生自我存在感的關鍵體驗)。
如果孔子孟子是現在的學生,一樣接受著大量抓牢其注意力的3C產品,真不知其在每天八小時的純聽課或抄筆記的過程中,會如何自處?
當然目前已有許多老師也大量採用多媒體素材來引導學生思考,只是流行的3C產品推陳出新,網路軟體的開發更是一日千里…搞不好從小接觸電子資訊的學生對於操作多媒體的本領,仍是遙遙領先著認真進修的夫子。那麼「不專心上課的失魂者」或是更「專心於虛擬世界的腦袋瓜」,在數量上出現直線攀升現象時,也就不足為奇。
更別提少子化與高齡化,讓孩子習慣被舒服地滿足(一堆大人照顧一個小孩,造成「供給」遠大於「需求」),所以其對無聊或挫折的忍受力自然更無機會鍛鍊。
身為於校園服務近十六年的臨床心理工作者,也只能憑著經驗累積來協助一個個有著個別特質卻統一被貼上ADHD標籤的學童。
收到壽成寄來張老師出版社即將付梓的<火孩子,水孩子:從五行幫助ADHD孩子專注與自主>一書,剛開始只是覺得有趣,但越瀏覽就越覺喜悅。
這本書不採治療ADHD的觀點,反而對於不同特質的學童有著細膩的描述。柯恩醫師並將師法於自然的系統做了完整的說明,相當適合在實務上得協助照顧那些被視為教室秩序破壞者的大人所用。
「本書不是要將孩子的問題怪罪到父母頭上,而是要讓父母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引自本書第五章)
成長與改變絕對可能,只是需要時間練習。
請允許給自己與孩子,真正足夠的時間,持續練習。
多年之後,你會更感謝你與你孩子有過如此獨特的生命旅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