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頂著小暑(節氣),爾雅書房來了二十來位格友(本來心理師估計約有七到八位)
會後心理師才發覺開水好像準備不足(壺裡一滴不勝),真是不好意思
在這兒鄭重謝謝大家的參與(年底若有機會辦新書發表會的話,一定親手將書交給諸君)
特別要感恩的是六藝劇團提供錄影器材,還有楷民學弟全程掌鏡(sorry,心理師老是不按牌理出牌)
還有好幾位朋友都來不及寒暄,但是請相信我們的心靈都相通著(我想你們知道我講課的某段是為你們量身打造的喔)
感謝永遠說不完地
倒是剛剛想到投影片有地方要補正
所以也許得另外加錄一段,關於「客體關係」與「卡普曼三角形」的串連
每個人都有著三類的客體關係(隨著童年獨特的親子經歷,每個個體對這三類所配置的比重不同)
第一類:保持距離 大人容易扮演加害者 小孩則最容易以受害者配合 但往往會擔起救援者的角色
第二類:若即若離 大人不管對孩子做什麼,永遠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是佔了救援者的位置 小孩彷彿成了加害者(老是出錯讓大人救)
有些乾脆把自己定位成受害者,讓大人一輩子援助個夠
第三類:包容沒界線 大人百般委屈自己,一切只求孩子好,所以當然以受害者的面容現身 於是孩子就會擔任起救援者,但救到煩時,
動不動就會轉為借題發作的加害者
套回三角形的輪轉
加害者 創造 受害者 創造 救贖者(又創造出加害者)
受害者 轉變成 加害者 然後轉成 救援者...
瞭解這幾類在自己身上所佔的比重,並瞭解對天天互動的孩子所可能造成之影響
然後練習重新取捨 調整配置
帶著這樣的自覺 一旦發現失衡 會比較容易調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