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頂著小暑(節氣),爾雅書房來了二十來位格友(本來心理師估計約有七到八位)

會後心理師才發覺開水好像準備不足(壺裡一滴不勝),真是不好意思

 

在這兒鄭重謝謝大家的參與(年底若有機會辦新書發表會的話,一定親手將書交給諸君)

特別要感恩的是六藝劇團提供錄影器材,還有楷民學弟全程掌鏡(sorry,心理師老是不按牌理出牌)

還有好幾位朋友都來不及寒暄,但是請相信我們的心靈都相通著(我想你們知道我講課的某段是為你們量身打造的喔)

 

感謝永遠說不完地

倒是剛剛想到投影片有地方要補正

所以也許得另外加錄一段,關於「客體關係」與「卡普曼三角形」的串連

 

每個人都有著三類的客體關係(隨著童年獨特的親子經歷,每個個體對這三類所配置的比重不同)

第一類:保持距離    大人容易扮演加害者  小孩則最容易以受害者配合  但往往會擔起救援者的角色

第二類:若即若離    大人不管對孩子做什麼,永遠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是佔了救援者的位置  小孩彷彿成了加害者(老是出錯讓大人救)

有些乾脆把自己定位成受害者,讓大人一輩子援助個夠

第三類:包容沒界線    大人百般委屈自己,一切只求孩子好,所以當然以受害者的面容現身  於是孩子就會擔任起救援者,但救到煩時,

動不動就會轉為借題發作的加害者

 

套回三角形的輪轉 

加害者  創造  受害者  創造  救贖者(又創造出加害者)

受害者  轉變成  加害者  然後轉成  救援者...

 

瞭解這幾類在自己身上所佔的比重,並瞭解對天天互動的孩子所可能造成之影響

然後練習重新取捨  調整配置

帶著這樣的自覺  一旦發現失衡  會比較容易調整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