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別小看這股摸不著的勢力,它常常左右了我們的思維,甚至影響了我們的生命!
午後小憩時,手機突然響起,接通後傳來一位媽媽的聲音:「是柯心理師嗎?」電話那頭有股莫名的興奮。
「我是。」儘管腦筋還未完全清醒,我仍十分平靜地回答。
「真是讓我找著您啦!多年來我一直想跟您好好地說聲謝謝,終於跟您聯絡上了。我是○○○的媽媽呀!您‧‧‧,還記得有位○○○的學生嗎?」
心理師這行做久了,腦筋裡的資料庫也著實「擴充」了不少,但我還是在這位媽媽進一步的說明後,想起了她的小孩。印象中,那個學生被導師認定是個性懦弱,而且遭受許多同學的排斥。
「嗯,○○○的媽媽是吧,我記得啊,他還好吧。」能及時想起是那個學生,讓我著實鬆了口氣。
「當初您在觀察○○○之後,確定問題不在他的個性,而是他跟班上某幾位同學的人際不和後,我就決定讓他轉學了。他去年已經考上〤〤高中了,也不再有適應問題,真是太感謝您了!」有點顫抖的口吻中,帶著真誠的肯定。
「那真是太恭喜了!您這一路來一定也付出了很多。」其實我記不得自己幫了多少忙?但孩子有進步,家長必定是費盡了心血。
「我們被告知這個孩子有問題時,都快崩潰了,‧‧‧還好有你的支持,不然我們實在不知該如何幫助他?‧‧‧」她邊說彷彿邊釋放一位母親「多年來不確定孩子是否有問題」的擔憂。
我想,當年導師對她分析完孩子的問題後,她跟孩子心理所受的傷,一定超乎想像。
突然想起許多過度調皮或是太過木訥的孩子,當老師試過了種種方法,卻仍沒辦法改善他們的情況時,常會來問我這會不會是過動兒?可不可能是自閉症?似乎只要孩子符合了某個診斷名稱,老師們就釋懷多了。因為大家對有「病」的孩子都比較寬容,這些學生是可以被歸類為不適合上課的。
可是,如果知道「標籤化」(labelling)的心理作用有多麼巨大時,大家就該更謹慎地使用那些診斷名詞。
還記得有位媽媽在孩子被醫師判斷為「疑似過動兒」時,曾神色凝重地跑到學校來問我該怎麼辦?她甚至為此自責不已,認為孩子是遺傳了自己太緊張的個性所致。面對這麼憂鬱的媽媽,我深知平穩的接納對她有重要,所以便帶著微笑,像陽光男孩般地回答她:「等我先跟孩子相處一陣子後,再給你建議,好嗎?」
「可是我孩子太精,不會願意見心理師的!」她仍是一臉憂愁。
「心理師只是個職稱罷了,我也是男生,應該可以跟妳孩子有交集的。」我知道沒有人喜歡自己被認定心理有病,所以我從來都不從「病」去認識對方。
後來得知她的孩子喜歡打桌球,我就決定以球會友。兩週過後,我覺得那孩子只是好表現,所以對周遭的反應會比較強。如果有人懂他並肯定他,他就可以滿足地安定好一陣子。
於是我斬釘截鐵地告訴那位媽媽:「妳的孩子的確很活躍,不過應該不是『過動兒』,只要多給他鼓勵,妳將發現他會變得更懂事喔!」
「真的嗎?」焦慮的媽媽似乎鬆了口氣,臉上有了一絲微笑。
後來,我也把同樣的話回饋給孩子的導師。
「我不懂什麼『過動』『自閉』的專有名詞。那孩子不過就是想被注意嘛,我會多給他機會表現的。」這位導師的回答讓我好放心,因為我知道在這樣的環境下,那孩子一定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其實,心理學的很多知識與工具,都是用來幫助瞭解人的,只是在使用時,一定要有專業的訓練,不然瞭解的目的沒達到,反而會在心中留下誤解的陰影。
我自己就有一段深刻的體驗。
在升學重於一切的年代,智力測驗就成了決定國一學生「班歸何處」的最佳工具。基於望子成龍的心情,在國中當老師的媽媽也不例外的買了一本智力測驗讓我暖身熟悉。而我在測驗當天也是全力以赴,毫不手軟地回答題目。連自己都吃驚的是,我竟在眾同學仍振筆疾書的情況下,成為第一個交卷的學生。得意洋洋的心情,就在老師一句「你寫錯頁」的冰冷回應中盪到谷底‧‧‧。
記不清楚老師當著全班公佈智力成績的那一幕了,我只知道老師因著媽媽的拜託而「收留」了我。剛搬家進市區的不習慣,讓我在班上的反應總是傻傻的,等我漸漸接受了自己不聰明的「事實」後,我慢慢地「適應」下來。畢竟,從鄉下來的土包子,哪裡比得上都市小孩的水準!
我依稀記得考上明星高中時老師訝異的眼神,至今我也不確定自己的智力有多少?儘管我的學歷不算差,但那股擔心自己「不如人」的情結,卻不時在心底隱隱作祟‧‧‧。
如果大家以為心理力量只影響心情好壞,那容我再分享一段真實的經驗:有一回我扭傷了腳,因為錯把熱敷當急救,腳脹得塞不進鞋了,足足兩週都沒消腫。去看了個醫生,只見他拿針從我腳踝中抽出一管子的膿,還告訴我得開刀裝人工韌帶。我傻傻地問:「我另一腳也有點踵」,他說那兩腳都得裝。
十多歲的我並沒有哭,卻記得自己爬不上住在二樓的家,原來是軟腿啦!
生活中有些事情發生後,其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就滲進了心扉:出了大車禍,再自豪的駕駛技術,一下子變得畏首畏尾;住宅遭竊,讓天賦的安全感在一瞬間蕩然無存,夜半再細微的聲響,都讓自己成了驚弓之鳥;遭人拒絕後,總會試著讓自己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但不再向他人表白的心防,卻悄悄滋生。
還有研究發現,心理力量常在生命的轉角中扮演不可思議的關鍵:感冒看醫生,只要病人不知道自己是領了維他命當藥,有很高比例的病患,一樣會痊癒得很快;重症末期的病友,在堅定相信自己仍有目標待完成時,其意志力展現所造就的生命奇蹟,常有令人動容且難以解釋的進展。
承認心理力量的影響並試著面對這些現象,其實就是成長的開始。可別小看這股摸不著的勢力,它常常左右了我們的思維,甚至影響了我們的生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