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校園一陣子後,我們當中某位心理師有感而發:「學校原本就有完備的制度了,教、訓、總、輔、人事、會計等,各有所司;導師、專任老師亦都學有專精,如果各單位能協調共事,學校內的任何問題,都有人能負責處理。像我們這種體制外的人員,實在不容易切入。」語畢,大家皆十分認同的點點頭。

 

    不過在這時,我的腦袋裏卻突然閃過一個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故事──有兩個推銷員到非洲勘察賣鞋的市場,其中一位回報公司:「太慘了,他們根本不穿鞋,幾乎沒有銷售市場可言。」而另一位的回報則是:「實在是絕佳機會,他們都還沒穿鞋,可以大力開發。」其實,在穩定的學校系統中,想推動一些改變,看起來似乎是插不上手,但就像評估「杯子裏有半杯水算多還算少?」的比喻一般,結論端看自己的觀點而定。也許有人會覺得半杯水太少了,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就像學校的運作早已自成一系統,有沒有心理師存在,其實差別不大;但有人也可能想:太好了,已經有半杯水了,可以好好利用。也許,就是心理師的存在,能讓原有完整的體制,運轉得更為順暢呢!

 

突然間,我對這份隨緣而至的工作覺得很珍惜,社會和家庭栽培我超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如果我能好好的發揮自己專長,讓學校運作得更順,豈不是幫了好多老師與學生?間接地,不也改變了不少家庭嗎?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第十二章裏的這幾句話,一直在心底挑戰著我:在有限的生命中,要把自己埋在那塊土裏呢?感謝上帝,讓我在三十歲前勾勒出自己的領域,知道麥落何處,而且是心甘情願的。當我投入學校心理師的工作時,一份自我肯定的感受油然而生,無論我用任何技巧、任何方式,只要能對學校教育的功能有所促進,就是有意義的。
     我常想,如果家庭教育能有進步,學校老師不就更能推動理想中的學校教育嗎?又如果學校老師都能理念與能力兼備,訓導處、輔導室就更能推廣期許中的服務與功能了。又如果學校訓導處、輔導室的功效能充份發揮,心理師就只需要不停的點頭稱許了。只是不知各環節中的每個角色,是不是也認定了自己選定埋入的土地呢?但願在我們工作至身心困倦時,能想想自己曾為教育場景所動容的點滴回憶。


     謝謝上蒼,我們終將成為結實累累的麥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