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英國詩人 Philip Larkin 的詩:「我們先是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過膩了,接下來擔憂和恐懼就降臨。」
你是幸運「L」世代嗎?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Gideon Rachman 最近在文章中把大家都納入這個世代,因為大家都太幸運了。
Lucky!
社會學家很喜歡將不同時期出生的人區分為各種群體。例如廣為人知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意指二次大戰結束後1946年至1964年間出生的人們;例如接下來的一代「X世代」─也就是1965年至1976年間出生的人,在小說家Gideon Rachman的語意中藏有被排擠的意味;接著就是1976年至2000年間出生的「Y」世代。
不過,Gideon Rachman口中的「L」世代範圍寬闊:所有生在歐洲和美國,從沒經歷苦日子的人都算。這些青中壯年人口的父母或祖父母活過戰亂,活過經濟大蕭條,帶給子孫綿延數十年的和平和昌盛繁榮。
L世代真的很幸運嗎?
(商週1102期書摘)
兩千年前的一位做老師的語言學家奧比留‧普皮勒斯(Lucius Orbilius Pupillus)就說過,望子成龍太迫切的父母親乃是古羅馬學堂裡的潛在職業災害。如今做父母親的更是時時唯恐埋沒了孩子的天分,我們想要供給孩子最好的,也要求孩子做到最好。我們希望孩子成為藝術家、學者、運動明星,希望孩子不吃苦、不受挫,一帆風順走完人生。
其實,過動的、忙著打頭陣的,還不止於父母親。上起政府、下至業者廣告,都急於插手安排孩子們的童年。英國國會的一個特殊任務委員會前不久發布警告:有太多兒童夢想成為童話中的公主或足球明星。他們因而提出對策,要為五歲的兒童提供生涯建議輔導。
你不論走到哪兒,聽到的訊息都一樣:童年時間太寶貴了,不能任由孩子自己去過;兒童太寶貴了,不能任其自然發展。各式各樣的干預正在塑造一種新的童年。以前的時代裡,兒童往往要下田和大人一起勞動,工業革命以後兒童又進入工廠。如今我們又步入規畫管理童年的時代。
環顧一下四周就知道,兒童如今成為成人焦慮緣由與干預目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紐約一位懷孕的友人在電子郵件上說,她每晚要播放胎教音樂一小時,希望能刺激胎兒的腦發育。在上海,高瞻遠矚的父母親已經幫助幼兒報名參加了「早期MBA」教育班。每星期日早上上課的學生們要學習建立團隊、解決難題、自信自主之重要,班上的學生有些還包著尿片。
現今許多兒童的活動日程表連執行長看到也自歎弗如。幼兒一天之中要趕場上幼兒瑜伽課、幼兒有氧舞蹈課、幼兒手語課。住在加州的一位姬兒‧潘納,買了一個掌上型電腦給兒子當生日禮物,為的是幫他記得各項課外才藝補習的時間,計有彈鋼琴、學西班牙語、打棒球、踢足球、打網球、游泳、空手道。她說:「他太忙了,必須學習時間管理。」她這個兒子才十歲。
很多時候,我們都想給身旁親友最好的.
但什麼叫最好?
也許值得我們多想一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