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開心~
因為我可以率性地在演講的一開場
就跟等著放假的員工們商量可否早點散會
原本無精打采的靈魂
就猛然來勁地興奮著

哈~
這招"觀其動機隨棍上"的基本招式
正是昨晚與學弟們討論如何"讓聽眾鳥你"的主題囉

分享著自己特別小心退休的起步
因為一成不變的退休生活
可是很快就會隨著神經鈍化而悶出病

會選樟樹國中跑跑
最主要是因為最近迷上鳥與樹的欣賞
所以囉
重點就是要看看以樟樹為校名的美麗樹木囉
(後來才明白校名是因當地樟樹灣而得...樟樹呢???)

還有喔
幾位老師得知我是爾雅出版社發行人的孩子後
一直要我跟老爸討簽名耶

幸運地
在散場後還吃到熱呼呼的麻油麵線
這對總是跑場服務的我來說
感觸特別深
畢竟退休後的行程不再那麼趕
流浪心理師的腳步
可以放慢

熱心的老師帶我逛荷花池
然而頭一棵被看見的
竟是猢猻木
感動啊
還能現學現賣跟老師講解

小樟樹們繞著小池
另一側是
小葉欖仁


只懂不超過十種樹的我
竟一下子認出了四種(沒說的還有榕樹啦)
得意呢~
----------------------------------------------------------
與父母和解(轉貼)

作者:賓靜蓀  出處:親子天下20期

大部分家庭都有愛,但有時,家庭卻是成長過程中受挫的根源。很多人發現自己無法按照原本的人生劇本走下去時,開始探索自我,走進心靈成長的祕密花園後,才發現打結、卡住的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給自己最好的新春「心」禮物

她(母親)必須冷酷無情地對待我,倘若她不小心透露了她對愛的想望,她可能會陷入更多憂懼,更多傷懷,而如此便無法支撐她的人生。我明白了,她必須將對愛的想望割捨,因為沒有人愛過她,從來沒有一個人,她因此不知道該如何愛我。她不知道她該如何愛人。任何人。」--陳玉慧《海神家族》
------------------

你可以選擇不看這篇文章,不關心這個議題。

如果,你對下面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話。

你覺得你的原生家庭生活好嗎?

你喜歡你的家人嗎?

與家人生活在一起時,你覺得有趣、會感到興奮嗎?

如果你回答「不是」或「不經常如此」,那麼你對家庭或多或少有些不滿意。也許你認為,家就是家,責任、義務、角色都已註定,除非發生嚴重的家庭危機,還有什麼好壞可言?但是,某些時刻,你的內心深處是否希望能和逐漸年邁的父母談心、更接近,更溫柔、真實的交流?是否希望能在父母需要陪伴、扶持時,你能自然真誠的拉住他們的手,就像你需要他們在人生道路的轉折處拍拍你的肩、安慰鼓勵你?

和父母親接近的想望,有時,是一生的追尋。旅德作家陳玉慧在混合自傳式小說《海神家族》中書寫自己悲傷的起源。父親長年不在家,母親總是憂鬱,她從小對父母有怨,因為感受不到父母對她的愛。二十歲就離開台灣,異國流浪的過程其實就在逃避童年的缺憾,尋找愛和家。她曾經「不喜歡溫柔」,必須武裝自己,強忍悲傷,其實內心極為渴望自己能像一個女兒和父親談心,但總是失望、受傷。寫完家族故事後,她發現父母的確沒有愛過她,但「又有誰愛過他們?」從質疑到理解,她逐漸釋懷,藉返台陪伴癌末的父親到他過世,與父親和解。

與父母和解,就是與自己和解

陳玉慧的家族故事也許沉重,卻完整呈現與父母和解,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的過程。大部分家庭都有愛,但有時,家庭卻是成長過程中受挫的根源。很多人發現自己無法按照原本的人生劇本走下去時,開始探索自我,走進心靈成長的祕密花園後,才發現打結、卡住的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卓越藝術傳播基金會牧師黃國倫觀察,一般有兩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一種太疏離、分太開,只有在婚喪喜慶重大事件時才有互動;另一種是太黏膩緊密,無法劃清界線,完全分不開。而很多家庭互動溝通的方式不好,不知道如何建立親密關係。

為打開心結、讓自己成長、自由,愈來愈多人參加家族治療或親密關係工作坊來學習改變。目前,台灣的心理諮商界有兩個比較大的家族治療系統,藉著類似心理劇的客觀呈現,提供參加者一個觀察者的位置,以成人角度重回原生家庭。

來自美國的薩提爾模式以「家庭重塑」的方式,深入成年行為的「冰山」底層,「雕」出原生家庭各角色之間的權力結構和溝通型態。來自德國的海寧格家族系統排列,則利用互不相識的成員即興「演出」一個人的「生命劇本」。許多人因為「看到」自己在關係中的狀態和樣貌,受到極大震撼,因而學習放下未滿足的期待,轉化負面情緒,做出改變。

父母的過高期望和權威,經常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疏離,而且讓孩子自尊心低落。近四十歲的江智良(化名)理工名校出身,但是平均一年換一個工作。他參加工作坊想了解自己,卻發現對工作不滿的根源,來自他一直跟權威有衝突。

他對父親既尊敬又害怕,從小很皮,常常「按到爸爸的按鈕」而被扁得很慘;但因為很會念書,成績優異,所以「爸爸來學校都走路有風」。直到高一那年因為迷上電動而被留級,高二讀理組班,數理很好,英文、歷史卻不及格。他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爸爸看到成績單,只用台語說了兩個字「無效」(無藥可救),他累積多時的情緒於是爆發。

從高二到大學畢業他和爸爸沒講過一句話。大學四年,江智良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對家庭也用很挑剔的方式去看,「覺得爸爸沒教好,對他有很大的憤怒,」他回憶。直到當兵被整得很慘,發現因為父親的要求,因而培養了很強的執行力,才逐漸恢復自信,並改善父子關係。

沒有跟著長大的那個自己

很多人帶著被遺棄、不受重視的傷害長大,外表強硬,內心卻無比脆弱。擔任廣告公司創意總監長達二十年的郭惠娟,三年前被迫離職,開始全面和「不回家的自己」和解。身為老大,她發現自己從小很不滿媽媽分心力去照顧妹妹,更在意媽媽曾經說,「為什麼你不是男孩?」她發現原來自己在職場上一直拚命與男生一爭高下,就是想證明自己比男生厲害。

參加過各類成長工作坊,她看到
自己對媽媽有怨懟,一直跟自己生氣。「知道有一個我,沒有跟著長大,但是為了成長,必須武裝,」她說。這樣遺棄、被遺棄的劇碼也上演在她和兒女的關係裡。郭惠娟體認,「不能強迫父母改變,只能做自己的父母。」她疼愛心裡那個需要愛的小孩,就等於和內在的母親和解。

不是所有家族故事都以衝突和決裂為主軸。呂旭立基金會諮商師王鳳蕾是獨生女,很受父母疼愛,但她卻曾經覺得這樣的愛很黏膩、窒息。爸爸是警察常不在家,她十歲就要開始自己做防颱準備,以免媽媽焦慮。她遊必有方,卻只能報喜不報憂。

但是她在工作坊裡,看到自己也在連結父母和她的那條繩索一頭拉扯,「我去抓媽媽,口中卻說『你放我自由!』」王鳳蕾很震撼,原來以為是媽媽不能承受,其實卻是自己選擇不離開,不讓自己自由,卻把責任推給媽媽。她領悟到,因為愛爸媽,所以願意打電話報平安,是自己的決定,就沒有那種「期待父母了解你的犧牲」的委屈。從此能夠為自己負責,接受媽媽的焦慮擔心,是因為她的愛,內心就多了一份自由。

「各種家族治療要提供的,不一定是大革命,而是小和解、小疏通和小自由,」專門出版關心現代人心理健康小眾書籍、「心靈工坊」總編輯王桂花提醒。許多人學到用成人的眼光,去了解父母行為背後的原因和意義,將負面經驗轉化成正面的力量。王桂花從自己觀察上下兩代對家庭的概念,因為變動太多元,中間有許多摩擦和衝突。父母那輩忙生活、忙經濟,只問有沒有吃飯、考試,照顧的是兒女生理上的需求,沒有貼心的陪伴和聊心事。「孩子像爬藤一樣,長到哪裡算哪裡,有人誤打誤撞,長成快樂爬藤類;但有人碰到不順心的事,還是得繼續長,」她形容得妙。他們不是不渴求親密和陪伴,只是從沒有學習如何表達。

改變過去對自己的意義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件,但我們能改變的是,我們對它的感受,它對我們的衝擊,同時改寫它對你的意義,」薩提爾家族治療大師瑪莉亞‧葛莫利深信不疑。

「家族中只要有一個人改變,就有可能帶動更多的改變,」她肯定。

成長,意味著可以選擇、創造生命中溫暖的記憶,去取代小時候的缺憾。修復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也加強每個人生命中的韌力。海寧格系統排列引導師王雪芬表示,不論父母是否完美,不管他們有沒有犯錯,每個人都要感謝父母給我們生命。接受父母是我們的父母,才能接受生命中發生的事。「如實的接受,不再抗拒,就不再需要耗費能量,和解就是『say
yes to life』(認同你的人生),」她說。
-------------------------------------------------------------

如果上面的文章你做不到
那麼
先跟樹和解吧

他一直在你身旁
只是你從沒正眼用心看他

他看似從來沒變
其實天天都在微調
他也分分秒秒都在


莫等風止樹靜

等著你

和解與貼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lke 的頭像
    slke

    心理師的眼睛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