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會選擇走進晤談室,不外出身心靈持續受苦,想試試可否在接受心理專業的協助中,得著解脫。

會受苦,要不就是在與周遭的人相較後,覺得自己不正常。要心理師助其改變。其實相較於常模,本來就不見得都能處於平均數附近,所以任誰皆有起煩惱心的機會。(就算自己完全處於平均數上,也煩,因為覺得自己怎麼如此平凡?)這是第一類人客。

要不就是覺得身邊有人跟一般人相較起來,不正常。要心理師想方設法看看如何才能讓「那個人」改變。其實受到成長環境影響,每個人都會產生好惡之心,進而有所價值判斷。當對方的表達或反應顯示出跟自己所認同的相近時,就自然覺得這個人還不錯,不自覺地就認定對方「很正常」。反之,就覺得對方「怪怪的」,結果,自己先成了第二類客人。

 

通常,要使一個人覺得自己怪到需要走進診間,都肇因於「外邪」入侵(當然這又可分為「碰上無常」,或是因為自己尚無辨識的經驗值,當然也有人是沒能從中長智慧)。

在身體健康上,舉凡像吃了不乾淨的食物,要不就是處於各種污染源中。

或是天冷執意喝冰水,或是發炎仍擋不住想吃辣

反正不外乎沒認清體質,不評估承受得住否

 

心理健康上,如不被人接納,處在長期被否定裡。

或是給自個設定了不切實際的目標,或是不信邪,一心就想搞定難搞之人

沒惦惦自己斤兩,想要蛇吞象

 

大部分,在第一類個案身邊,都有第二類個案。

當然也可說,是因為先有第一類的人(當事人不覺得自己是個案),才讓身邊的人變成第二類個案。不過,一旦身邊有第二類人(當事人也沒發覺自己快變成個案),那麼對第一類的人來說,離成為第一類個案也不遠了。

因為,這兩類人,會相互「設定」(把自己定義在第二類,而把死對頭設為第一類),然後會互給難看。若又必須處於同一時空,那就,「賓果」囉!

 

------------------------------------------------------------------------  

其實生病(出現症狀)

只是身心在因應(適應)

其中有長智慧的因應(看清狀況本質:如認識自己體質,或是看清人性實相,以及彼此能量高低等等)

當然也有想靠小聰明的捷徑:望梅(消極)  飲鴆(積極)

只是捷徑,往往也藏著代價。 

 

而心理治療

不過是提供一個「ㄟ堪」的環境。

助人者對當事人,在接觸過程中傾聽理解,展現足以承載(affordable

 

然後予以善解的反應

「中(四聲)肯」:準確命中其所需之肯定。

 

心理師的心法:

保持平常心,不預設立場(這有講等於沒講)

通常這得讓自己先放下「所欲」(首先得認清自己隱藏之「所欲」)(然後盤點過「個案目前狀況」與「大環境對其的期待」,才能穩定展現出「助人者自己能耐的「極限」跟「界線」)

這樣在與對方相處時,就比較能「視」對方並不成為自己壓力。

 

p.s.已將此歷程寫在「心理師的單行道」中,意者可直接找心理師「掛號」

聽出版社的人說,上個月的銷售總數是(+3   -12)負九,好像隱約透露「業務小柯」得重出江湖...(看來得半個買書送心理治療的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