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儘管帶著驚懼,妳仍試圖理智平穩地跟心理師討論著,關於臉上極不明顯的黑色斑紋。
說到自己這樣發狂般地擔憂,任何還有理性的家屬都在問妳到底是不是瘋了?
終於,妳對自己的精神狀況開始動搖,決定來問個水落石出。
不難推想出,妳在候診室外等待的每一秒鐘,承受著盡是即將宣判的煎熬。

臨床案例上,有的人是因為親屬心臟病發往生而開始出現莫名的心悸、胸悶,無法走進捷運戲院等密閉空間;有的則是為了趕交論文的壓力而突然胸痛,甚至出現怎麼吸也吸不到氣的窘迫;更有甚者會對身心微小的變化過度擔憂,得反覆檢查才能繼續過活。然而這些案例有著共通的特性,就是長期ㄍㄧㄥ著,壓制著內心的秘密(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仍力持笑臉的好男好女。

長期忽視內心存在著不同的聲音,甚至刻意打壓,試圖消滅心理雜音的結果,就是召來身體某部份更巨大的反撲。

遇上這類疾病的折磨,在療癒上,並不是一昧將焦點放在症狀(負面能量出口)的消除。這類症狀最可怕之處就在於會突然冒出攻擊,於是苦主便設法避開任合可能的聯結情境。躲避著發作,終於逃到讓生命成為驚弓之鳥,在生活工作中動輒得咎!

如果可能,不妨找專家討論一番,也許會發現這些症狀並不是由於自己抗壓力不夠;反之,正因為抗壓性太強,反而讓自己得以長時間地完全不顧身心所承受的壓力,招致反撲。

情緒失控或是身心症狀,經常都是身心健康的警報系統。練習讀懂數據、並嘗試對警報聲響有恰當的因應。其實生病就是一個訊號,提醒主人得調整看事情的觀點或是改變生活習慣罷了。

p.s.出現這些症狀時,如果超過兩週仍未減輕,就須要跟專業人員充份說明.由於精神醫學的論點很多,有些會被診斷為恐慌發作,有些則會被判斷是憂鬱症或強迫症,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的前驅期.
這些病名只是為了幫助專業人員了解個案可能的病情發展,切莫因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標籤的污名化而喪失了勇敢調整自己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