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一趟338巷...流了流汗.
恰巧翻到自由時報...談到憂鬱症篩選的問題...
晚上接到這封信,也順帶將我的回應貼在後頭.


誘導教育部鼓吹校園篩檢 萬人抗議董氏基金會

By 陳世長
台灣英文新聞 記者
2008-10-12 09:26 PM

【記者陳世長台中報導】就在董氏基金會如火如荼的在各地鼓吹憂鬱症篩檢的時候,有一群志工含蘇熙文醫師、陶昌文醫師、陳昭銘醫師、紀縕昔藥師、卓家賢藥師、社會工作者陳玉惠、台中市家長成長協會理事長殷馬可及中華國際人權促進會的成員昨天在台中市議會發出怒吼,並舉行萬人連署活動,抗議董氏基金會誤導大眾對憂鬱症的認知,協助藥商對大眾進行恐嚇性行銷,在記者會中,中華國際人權促進會會長許雅琛出示萬人連署的成果並提出數項質疑:

1、董氏基金會的成員包括馬英九總統、吳伯雄主席、甚至現任衛生署署長葉金川還是前任執行長。我們的政府要員是否對憂鬱症有正確的認知呢?
2、輝瑞藥廠分別捐款董氏基金會台幣300萬元及1,000萬元,藥廠與董氏基金會當中有無對價關係呢?為什麼葉金川署長在過去擔任董氏基金會執行長任內,一直在推廣憂鬱症,造就憂鬱症篩檢成全民運動呢?
3、憂鬱症藥物的生產藥廠,一直是董氏基金會憂鬱症篩選活動的積極支持者,兩者之間有無關聯呢?當越多人吃抗憂鬱藥物時,誰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4、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公告所有抗憂鬱劑應加刊「..服藥後可能產生自殺意念或自殘行為…」。抗憂鬱劑到底還有多少隱藏的副作用,董氏基金會為何絕口不談呢?
5、教育部訓委會與董氏基金會聯手舉辦校園憂鬱症篩檢?這兩者有無關連呢?在柯慧貞接掌訓委會後,大大助長抗憂鬱藥物的服用?
6、馬總統、吳伯雄主席、葉金川署長分別任董氏基金會名譽顧問、終身義工、前執行長,我們要問:你們忍心讓我們的小孩淪為精神科藥物的禁臠嗎?你們希望我們再次淪為東亞病夫嗎?你們知道藥廠與董氏基金會的關係嗎?馬總統,請幫助我們,讓董氏基金會放過我們的小孩吧!我們都是經過聯考壓力的人,我們也都曾經情緒高低起伏過,但我們用過抗憂鬱藥物嗎?請還給校園一片清淨的天空,也請董氏基金會不要再助長抗憂鬱藥物的使用。

在這場萬人連署活動當中,多位醫生及藥師站出來,說明憂鬱症是可以不使用抗憂鬱藥物,走出憂鬱,雨過天晴。也有一位成大的畢業生陳威廷現身說法,他本來美好的人生,只因為在大三時有些情緒低潮,誤聽精神科醫生的建議,使用抗憂鬱藥物,反而造成情況更加惡化,也多次想終結其人生,血淋淋心路歷程。走出憂鬱,終會雨過天青,愛他,就不要害他!!


以下是我的回應~~

化療?還是選話療?
認識憂鬱與憂鬱症的差別,幫自己找到對的專業門路

到底我有沒有得憂鬱症?
得了憂鬱症到底該不該就醫?吃藥就會好嗎?會不會有副作用?

藥商、基金會,還有醫療的三角難題,儘管搬上了檯面討論,然而一般民眾對上述的疑問卻似乎未因此而有所釐清。
只是這些報導讓筆者想起不久前報載美國人將寵物狗視若己出,於是治療狗狗不快樂的藥物大行其道…。其實當狗兒與飼主朝夕相處,社會化程度就相對偏低,一旦主人突然長時間外出或託人餵養,對陌生環境害怕的狗兒就可能會出現嗚咽低鳴或猛抓狗籠爆衝等異常行為,但多屬暫時性…。
先不論狗狗到底得病與否,也不評斷餵狗狗百憂解是否正確。更值得關注的是:政府或專家有沒有協助民眾對僅有一字之差的「憂鬱」和「憂鬱症」建立最基本的認識?
在全球化助漲的都會生活型態下,坦白說,不時感受到焦慮跟憂鬱實屬平常。若從幻滅帶來成長的觀點來看,「健康的憂鬱」甚至被視為心理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憂鬱症絕非只是憂煩鬱悶的心情,許多關於憂鬱症的大腦研究已經證實身處長期壓力下的鬱悶中,會導至失調的杏仁核(Amygdala)影響荷爾蒙分泌,進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相關症候群。
至於怎樣來調整腦子各區塊的活動呢?目前醫療專業的作法大致如下:
一、化療:直接添入化學分子(例如藥物)來增強或抑制某些造成身心失調的生理變化,改善大腦已經停不住的連鎖反應。
二、話療:移轉注意力,或將新觀念的建立轉為信念,利用思想讓大腦皮質產生反應,進而回饋到腦中的特定區塊(例如協助當事人對自身病理發展有更多的瞭解,進而從中得到對自我認同的體驗)。
三、其它建議:在身體的動靜之間,造成氣血活絡,進而影想大腦荷爾蒙的分泌變化.(例如大哭一場、專注運動會促進腦內啡的分泌...)
每種治療都有最適切的介入時機,就像罹患癌症一樣,得依進展階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配套作法。
憂鬱症被列為二十一世紀的三大疾病之一,認真推廣三級預防工作的本意並沒有錯,只是專業衡鑑淪為普及性的檢(簡)測,又任憑民眾對結果粗糙地自行解讀,輕忽了有心受測者本來就可能已處在較脆弱的身心狀態,一旦得知可能罹患心理疾病後的片斷知識,其所承受到的再度驚恐,極可能比提醒就醫的功能更具殺傷力。除了包裹式的整體推動,可不可以在推動關懷自己健康的作法上更細膩地為已經受苦的心靈考量呢?
臨床心理師在心理衡鑑上有著相當專業的訓練,更深知個別差異在解釋服務上的扮演有多麼重要。讓測驗工具成為真正助人的關鍵,而非成為另一個因心理作用而傷人的武器,對臨床心理的專業工作者來說,實在是責無旁貸的使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