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念過社會心理學才知道,原來當事人自己的論點與旁觀者的解讀,永遠有條鴻溝.
例如某人晚了二十分鐘出席,旁觀者會往當事人歸因,覺得他的時間觀念不好,但當事人則會往外歸因,認為是因為車多或是鬧鐘沒響等。
有興趣者可以查查「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和「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

不過在這裡想分享的是一個更底層的認知(甚至可稱為信念):
當你擁有哪些要件時,會覺得自己是幸福的?

心理學大師塞利格曼認為幸福的四大要素:樂觀、人際、金錢及自我實現,缺一不可。
但在不同環境及條件下,每個人心中對四大要素的先後排序不同。

商週1210期報導了在台灣人心中人際關係排名第一,佔三十三%,樂觀佔二十八%;金錢佔二十五%,自我實現佔十四%
台灣人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增進幸福感的邊際效應最高,遠勝於其他三者。

回頭再翻翻社會心理學的那些研究 (當事人跟旁觀者存在觀點的不同)
靈光乍現:
如果想成為「受人歡迎」或「得人疼愛被人懂」是件既辛苦又幾乎是不可能的差事...
難怪台灣有這麼多人覺得自己還不夠幸福,而且許多人還一心盼望未來要過得比現在更快樂...
我想,大概都是被這個潛存深植於心靈的謬誤認知給拐了

請別認為我不在意人際關係,相反地,我一直慶幸自己能有身邊的親友相伴
然而朋友雖然重要
但若是自己難改的性格可以越來越正面(至少相信未來還有新的人生)
練習發現當下值得感恩的部份(包含口袋有錢可花)
還有開始漸漸喜歡自己的人生

我想
幸福感會立刻現身喔!

我的順序是
1.樂觀
2.自我實現
3.人際
4.金錢

你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lke 的頭像
    slke

    心理師的眼睛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