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她把書轉過來,讓封面對著我。咆哮山莊。「你讀過嗎?」她說。
我點點頭。我可以從自己眼睛後面感覺到心跳的脈動。「很悲傷的故事。」
「悲傷的故事成就好看的書。」她說。
追風箏的孩子p.145
透過一部HBO影集,「ROMA」中的長官與大兵;一位阿富汗裔作家的第一本小說,「THE KITE RUNNER」中的主子與僕人。我更真切地知道了,關於「情義的磨難」。
若要知苦難,可以想像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猶太人集中營」,亦或是「南京大屠殺」。找不到苦難的意義?可以翻翻聖經的約伯記,當中似乎有個標準答案。
古今中外,處處有苦難。
不少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幕幕苦難的舞台劇。
屈原於汨羅江畔徘徊;西楚霸王在烏江前決定拔刀。
還有被當成女巫而遭火刑的貞德;壓抑不住自己而揮刀割耳的梵谷。
更別說歷經極度苦修的佛陀,以及那無罪卻得上十字架的耶穌了。
但或許有許多記載正因為描述得太苦了,有時讓後人會將其當成「歷史故事」,忘了當中的每分每秒都是無比的痛楚。
讀了追風箏的孩子,一個如此真實而貼近的故事,你也會跟我一樣,對「苦難」,又更認識一點;對「自己」,覺得又渺小許多。
悲傷的故事,原來是為了成就一本本好看的書。
真的好看。
而你我曾受的苦,也有了答案。
說個故事吧!何妨?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