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問題?」因為深信講師說什麼並不重要,而聽講者的腦袋怎麼動才是關鍵。所以在演講進行到一個段落後,我總是期待聽眾們的回應。
    參與者大部份是家長或老師,寶貝的孩子則是我們討論的焦點。三十秒的安靜等待是必要的,含蓄的東方大人需要一些時間蘊釀發言的勇氣。有人開頭後,場面就容易熱絡了,再不然,準備些發言條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不少想說又有些顧慮的父母可以透過文字來表達。
    但好多次在演講後都會碰上類似的情況:一雙閃爍著不安的眼神,流露出想找我求助的期望;小聲而客氣異常的語氣,更常伴隨著些許地手足無措。這類「聽友」常等到其他人談完後才趨近,這絕非是我有魅力讓他們安靜傾聽,而是其不想讓別人注意到他將談的問題。深怕家醜外揚的尷尬,讓掩飾漸漸變為一種習慣,甚至成了一項專長。然而無人可傾吐的壓抑,終究擋不住講座引出心底的一絲期望──「能不能拉我的孩子一把?」還是脫口而出了。
    不管後面還有多少事,我都儘可能的聽。「耐心聽」,是讓不太敢說話的人能繼續說下去的最大理由;而發自內心的關懷,則讓受苦已久的心靈開始撤防。「怕孩子得精神病」、「家有過動兒」、「小孩得憂鬱症會不會好?」‧‧‧一個個深藏已久的祕密,在選擇願意信任我的基礎上娓娓道來。
    在心疼這些大人的辛苦壓抑之際,我常看見他們的眼角已泛著淚光。為了不想讓別人發現一絲異狀,訓練有素的他們,總是可以很快地切換面部的表情。
這樣的畫面除了讓我心酸,心理學的專業訓練更在心底告訴我:或許他的小朋友真需要幫忙,但眼前這位大人更得要好好地關心!
    其實,家裏的「情緒氣氛」是會傳染的!就像打乒乓球般,球來得強、反彈也強;球旋轉大、回球更旋。當家裏全把問題的焦點放在孩子身上時,別忘了作家長的也在此系統內,不僅會受孩子影響,當然又會回頭影響其他的家人。
    想要解決心底痛苦或問題,是每個人努力追求的。但是否設法讓一切都便回沒發生任何困擾前一樣就沒事了呢?專家不以為然,那麼聰明的你呢?期望透過這段文字媒體,讓深埋擔心的家長,除了替小孩的問題找出路外,也找人陪自己走一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