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1530

 話說2011年,曾要自己認真感受生活...

於是有了一系列的「標題」:葉黃數 肉兩塊 太好了 我們不曉得...等

http://slke.pixnet.net/blog/post/165199317

http://slke.pixnet.net/blog/post/170623035

 

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報導,是關於「可能性」心理學。

覺得挺有意思,與諸君分享:

「可能性」心理學的第一個假設:

我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或是變成什麼,一切皆有可能。

 

但人是習慣的動物,極容易被既成的念頭(從小累積出的「捷思」)給框住。

讓一生往往活在為自我意念所催眠的設定中。

 

順著舊經驗的判斷,甚至以為自己有著先見之明。

殊不知,武斷地「自動」反射,往往阻絕了一次新的「覺知」(留意當下任何細微的感受)。

 

剛好日前聊到關於「順」的接案經驗,我整理出,

展現開放與接納(像個溫暖的長者),是心理治療中相當重要的情境。

而不預設立場地積極聆聽(腦袋仍不停進行假設推論),就是「可能性」心理學的具體展現。

 

反過來說,傳統醫學則是順著經驗判斷法則的極致(所謂專家就是訓練有素的狗),特別當醫事人員一忙,把「覺知」給關閉時。

最麻煩的是,連當事人也跟著「標籤」自己:我是憂鬱症患者、我得癌症了!

然後就是一連串的「角色設定」,以及無止境地念頭亂竄。

壓根忘了「可能性」心理學的假設。

 

現代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具掌控力的

所以很自然地就忘了「無常」,或所謂的「不確定性」,才是現實世界的本質。

練習縮小自己吧,不妨對自身及身邊一切所生的「定見」,都多帶個「嗎?」

然後

帶著覺知的新奇感

投入每一個「當下」

 

生命的時間學也說過

如果我們給時間多一點生命

生命就會給我們多一點時間

 

如此

一天裡的戲碼

會感覺特別充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lke 的頭像
    slke

    心理師的眼睛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