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離婚率偏高,研究指出是因為越來越多人不接受在婚姻中『不能作自己』...」
很多人生要點,學校都沒有教。
其實就算教了,沒有真正經歷箇中滋味的腦袋,真能懂嗎?。
就像選擇「結婚」,必然因應而生地,就是「不能作自己」(其實結婚誓詞都已明示了,只是被問「願不願意?」時,很少人真的有想清楚...)。
不只結婚,舉凡結交新朋友 有了baby...之後,
只要打算開啟與投入一段新的關係,或是決定讓自己繼續捲入(不切斷),那麼因而「受限」,甚至「受困」 在「關係」中而「不能作自己」(考慮對方感受/對方個性使然),是必然地。
再說一次:進入新的關係,那麼「不能維持原來的自己」,是必然地!
一個人睡 / 兩個人睡一張床
一個人開車 / 車上有人作伴但也有意見
凡是「有了他人」
孤單是少了
但自由也少了
人生旅程,進入了不同階段,
受限視角(多了他人觀點),風景自然不一樣。
「人生像浪潮,
沒有高岩與暗礁,怎激得起美麗浪花?」
這是國小畢業時,一位同學的留言。(十二歲,真懂箇中意涵嗎?)
年近半百,似乎懂了。
在「關係」中,碰上「不能作自己」時,打算怎麼回應呢?
待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