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不討厭上學,卻不熱衷學習。
但對付考試卻被制約得像天職般地理所當然,所以除了考前得捱過一堆身心症狀,也就這麼長大。
終於在交出研究論文後,暫時不用再當學生。(這樣的教育真值得省思)
然一顆心真正比較定下來,則是到了取得臨床心理師的證照之後。
似乎有個稱謂方便自我介紹,才讓自己對自我定位產生認同。
之後擔任學生角色的機會便少之又少~
參加學會的繼續教育課程,算是一年一度重拾馮婦吧!
兩天回鍋也不是那麼難,不過是混學分保證照嘛。
茶敘時間似乎比較開心,因為可以見到同行伙伴。
至於課堂內容,則有些八股,後幾年甚至覺得是臨床心理師們的發牢騷大會~~
當然有時也是會有驚艷~(Dr. Freedom)
隨著學會一年一年地舉辦課程,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臉孔
遺憾是,見到熟悉面容的機會越來越少,茶敘時間,曾幾何時,竟呈人際疏離狀態。
所幸,這幾年較少聽到會員牢騷,也許大家都已認清事實:每一世代都有其艱困局面,唯有提升為人解決問題的實力才是王道。
今年在台大舉辦,照這幾年多半是前一晚確認隔天行程,所以週五晚上有認真點開郵件確認大會課程~~
感覺,不太有興趣耶~~
似乎,起了拒學之念
但為了學分
於是慢慢東摸西摸,抱著遲到也無所謂,只要能簽到(學分)即可
但學會有了新氣象:太晚到就不能簽到!!
這下本來就有點blue的心情瞬間下沈,索性轉赴瑜珈課(其實出發時就帶了裝備,看來潛意識...)
聽說受限補助經費,中餐沒去年的豐盛(去年政大伙食真的讓人印象深刻)
加上同班同學幾乎都沒參加,我只能硬著頭皮跟著年輕人去聽一節:創新課~~
感覺有點像班上邊緣人得入班的無奈(恐懼倒沒,畢竟年近半百)
隱約覺得這次活動就是要我更真實地理解拒學症孩子的身心感受。
還好,這幾年漸漸享受學習能動腦並帶出理解的樂趣
當聽著台上講師熱情分享時,有不小時空位移的感受
於是,開始思索前輩傳奇的老師們與用心跨界讓心理學更實用的學弟妹們,究竟不同在哪?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