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建立
從心理診斷到心理治療,核心在於關係的建立,而「關係」是建立在個體之間的,所以學校心理師得先要跟整個校園有所互動。
光讓師生知道有「心理師」的存在是不夠的,要真正成為校園生態中的一份子,自己得先認識生態裏的不同族群。而這一步,就從輔導室的同事開始。怎麼說呢?第一、這些同事在學校的經歷遠比自己豐富,只要他們願意分享,透過他們對學校的瞭解,可以讓自己更快進入狀況。第二、自己在輔導室的表現,他們天天在觀察,如果能讓他們認同心理師的付出,相信或多或少,他們會替「學校心理師」打廣告的。
除了輔導室,全校還有一百多個教職員及幾千個學生,要建立關係,最讓人窩心又不令人覺得突兀的方法就是「記名字」了。經過兩個月左右,除了有十餘位老師我仍不能把名字跟人連在一起外,其他從校長到工友,我幾乎都「認識」了。至於學生,除了個案外,因為人數太多,只能試著多記幾張臉孔,多以微笑回應。 從學生通往老師 其實,不管是好學生、壞學生、還是妙學生,我都當他是一座橋、一扇門,因為關懷了某一位學生,也就幫助我連向在他背後的「大人們」。無論是老師或家長,鋪座好橋、開扇好門,「心理師」在學校就有了伸展的空間。
我一直深信,再多的專業頭銜還不如一份與人建立彼此信任關係的能力。藉此連結,更多的想法能夠交流,更大的教育空間亦自然產生。 「系統」的觀念
「心理師」可以接個案、帶團體、乃至於辦活動,但和自己的「期許」,似乎仍有落差。
開始接下學校心理師一職時,曾問吳老師﹝吳英璋教授是「學校心理師」這項輔導工作計畫的督導﹞一個聽起來很基本的問題:「學校心理師」,到底要做什麼?經過與吳老師研討國外學校心理師的界定後,得到的答案是:學校心理師,就是要對整個學校做衡鑑及進行處置。因為西方世界在文化背景上對心理學有基本的認識,大人小孩對心理師也有基本的概念,所以容易接受「衡鑑可以促成更深入瞭解」的觀念。但怎樣在東方文化中落實心理師的定位,卻是模糊的。於是我把「讓學校運作得更順暢」,訂為自己服務的大原則。所以,協助校園內任何「人跟人的相處」,都可以是我的工作。 但說真的,校園工作原本就各有所司,學校心理師如果只是盡力在處理解決學校問題,那學校不過是多了一位具有心理學知識的人手罷了,而問題處理了還會再產生新的。如果學校心理師的存在,能幫助大家在思考問題時,學會引入資源,甚至建立「系統」的概念,那校園裡會不會比較不怕新問題的產生呢?
什麼是「系統」的觀念?
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我們往往把問題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努力思索解決之道。但往往忽略了我們的「小朋友」是會和環境四周互動的,有許多「力量」在其間作用,像父母、親戚、兄弟、同學、朋友,乃至於老師。如果我們在面對問題時,能把所有的「變項」一起考慮,這便是有了「系統」的觀念。
試著將整個系統納入問題思考,也許會發現其中有某個關鍵忘記考慮,某個助力忘了運用;即便是找不到助力,也至少能分析出令自己處理無效的阻力在哪兒了。有好幾次處理學生的問題時,在用「系統」觀念分析後,赫然發現只要鬆動媽媽或老師的某個想法,學生的問題竟全盤解套!
透過學生外顯的問題而有機會與老師討論的時候,我一直努力協助大家建立這套系統的概念。相信這一步的完成,對學校教育的順利運作,會有正面的影響。
友善,是能傳染的!對人友善地微笑,通常善意的回應總在不遠的前方。
一般說來,大家對「心理師」的認知是放在專門處理怪學生的怪問題上。所以,許多老師對學校多了一位心理師,就抱著「不妨丟一兩個在班上讓人頭痛的學生,去試試這位『專家』功力」的態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