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幾年前回去拜訪我自己的國中導師,他大嘆學生素質今不如昔:「早年老師說到激動時,可以對學生喊『有本事就離開教室』,當時的學生連呼吸都不敢喘大氣,怎敢起身?現在可不一樣了,有些學生很敢頂嘴,甚至不等我講完就拎著書包往外走了‧‧‧」我邊聽邊想到當年老師每次上課一開始都會催大家進度趕不上了,要趕快打開課本。但課本打開後,他總會分析一段時事,往往一談就是二十分鐘‧‧‧。

      從當國中生到教國中生,校園風氣有許多不同,但有一個現象卻似乎是亙古不變的:學生若是不受教,當老師的總得苦口婆心來相勸。有一次,為了幫老師跳出這樣的思維窠臼,我曾半開玩笑的為「輔導」成功與否立了一個界定:如果從諮商室隱隱傳出較多的是學生說話的聲音,那怕是閒聊,那就離「成功的」輔導不遠;反之,若老師的規勸較多,而學生的發言較少,那我常發覺學生在諮商後沒什麼反應,而是老師的氣色變得較紅潤。在我看來,這比較像管教而非輔導。因為在輔導工作中有一項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傾聽,而且是能真正瞭解當事人心情感受的傾聽。一個人可以真實地說出內心想法,並且得到認同時,往往心情會比較舒服,精神也會為之一振!

 

 

記得在金門當少尉排長時,我知道菜鳥排長當然得花些時間適應,甚至得接資深阿兵哥的怪招。但有一次實在看不下去,便要全連集合,準備「獻聲」開罵。這時有一位士官趨前對我耳語:「ㄅㄞ′ㄟ,這款代誌俚免出來,俚愛保持一些神秘的形象,管教他們的事,交給我們就可以了。」我聽了覺得有理,便克制自己,讓士官們發揮。就這麼過了一陣子,有次某位自以為老資格的阿兵哥竟偷撕衛哨表,這次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氣了,等不及全連到齊,我的嗓門就飆了開來,整篇「演說」不可不謂條分縷析、言情並茂。只見我時而靜默,時而來回踱步,抑揚頓挫更是讓二十分鐘決無冷場。這第一次發表真是驚天動地,完全拋開所謂「神秘形象」的包袱。一百多個人只能面無表情的立正聆聽,有誰不專心或是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我更是抓住機會痛加韃伐。這次經驗讓我完全抒發多日不被尊重的鬱悶,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爽!

 

 

漸漸的,我不再讓士官們代勞,一有親自訓話的機會絕不放過。當兵兩載,真槍實彈沒打幾發,嘴上的連珠砲卻越練越精,完全不需要草稿就可以盡情發揮。煙有煙癮、酒有酒癮,我煙酒不沾,卻染上了訓話癮。還好,當自己由菜鳥逐漸變成老鳥後,就比較能回歸心理專業工作者的形象。只是不知是因為年紀漸長懂事了?還是年老氣衰怕傷身?

 

 

經過幾年的臨床經驗,我發現不管是醫師還是病人,是當老師還是當學生,只要是比較能暢所欲言,心底比較不會擱東西的人,心理比較不會生病。如果言之有理,更得聽眾瞭解肯定的話,那心理更是肯定健康!

 

 

只是在越來越強調多元化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更勇於表示自己不同的意見,而且說起話來都挺有一番見解。但是當愛說者多而缺少聽眾來瞭解肯定時,社會上能保持「心理健康」的人也似乎越來越少。從各路英雄好漢齊聚的call-in節目中就不難發現,管你是立委還是高官,是學者還是行家,表面上是意見交換和溝通,實際上卻是誰也不聽誰,搞不好下了節目還比溝通前有更大的火氣。最後,還是得趕緊找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一個鼻子出氣一番,才不致憋到內傷。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無論是與手帕交八卦一番也好;跟三五好友酒後吐真言也罷,甚至像我管兵罵兵,都是那麼容易讓人過癮的事。甚至嚴重到連自己上了癮都不自知,即便後來有所領悟,卻還是一樣難以自拔。父親有首詩,對此現象作了生動的描述:

 黃鶯還肯歌唱嗎?

 口沫橫飛的年代

 所有嘴巴都在尋找耳朵

 
每一隻患了不停說話的大嘴巴

 為耳朵的不再勃起

 鬱鬱寡歡

 
speak說

整座城的嘴巴

全在張合著


人們的臉變得像一架探照燈

四面八方通緝


逃亡的耳朵

 

 

(隱地  耳朵失蹤)                      

       每個人都在尋找「耳朵」,心底那股「想被人瞭解」的需求,成了戒不了的慾望,甚至越說越上癮。

 

 

說真的,很少有一種工作可以像老師一樣,特別是帶班導師,有三四十個人讓你訓話,不論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一次可以半堂課,甚至一堂課的慷慨激昂。等到老師發表結束,該節心理「自療」也就暫告一段落。只是,教育的真正主角—學生,還有那些等待被輔導的迷途羔羊呢?難怪他們總是亂鑽「出口」發洩,無論跟同學或長輩,到頭來還是以衝突收場!

 

 

最新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美好或痛苦的成長經驗,都會在腦中負責情緒記憶的杏仁核(Amedala)留下「痕跡」,而長期缺乏呵護與關懷的經驗,可能會讓個體出現情緒障礙‧‧‧。不知怎地,這報告讓我想起一些「說話長期沒人傾聽」的孩子;還有在校園裡那一群已經放棄跟大人溝通的古惑羔羊的影像。

 

 

經常受邀協助校園志工培養輔導概念的我,除了感佩這些家長的愛心奉獻外,只想再多一些提醒:要幫助別人,得多聽少講,而這看來是得違反人類這些容易上癮的天性啊!

 

 

然而,我這番「講古」,是成就了讀者?還是讀者成就了我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