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放暑假了,有家長把團體討論的重點摘出,特別轉貼於下,以免因課程結束而失了藥效.

a.輔導的目標是改變受輔導者的心理與行為方向,使其朝向正向,不僅消極的減少負面或傷害的行為,更是積極的開創美好向善的人生與健康的社會。
b.前項之方向確認非常重要,方向錯了,一切努力不僅枉然,更可能產生反效果;特別是調整方向之認知是主觀的,輔導者對此應有嚴肅之體認。
c.輔導的過程可分為二階段:診斷、治療。(類似生理疾病之處理,先查出病因後對症下藥;但是心理疾病之處理更複雜,藥與病之間是雙向交互影響的。)
d.心理輔導之診斷過程就有治療效果:透過聆聽、晤談等蒐集受輔導者”病情”的資訊過程中,輔導者對受輔導者進行深度”了解”,受輔導者因感受到”被了解”而對輔導者能”化敵為友”、”卸下武裝”、”刺蝟變順毛”。而真正治療受輔導者的是受輔者自己,輔導者只是啟動受輔導者的心理開關機制,然後受輔導者就會慢慢自己恢復運作。
e.診斷過程可分為三階段:問題及背景的資料蒐集、假設分析、因應決策。資料蒐集來源盡量廣泛,注意客觀性,愈完整資訊,愈可能做出正確分析。假設分析需要理論與經驗支持,理論如:Erikson人生8階段、Maslow的人性需求階層論、Gardner的8Q等等,理論只是幫助輔導者以通則方式認識人的心理,實務經驗上,輔導時應注意受輔者的個別性。因應決策就是依據分析判斷,開出處方,對症下藥。
f.青少年輔導與一般成人心理治療有一明顯差異,就是後者通常是主動就醫,希望接受治療,而前者通常是被強迫接受輔導,特別是其具有青春期之叛逆性,在輔導過程較為被動。
g.輔導者自己的心理健康更重要,就像消防隊員進火場救人前,要先做好自我防護,輔導者應注意自己身體健康與心理衛生管理。
h.獲得信任的重要:輔導是希望被輔導者改變想法,改變行為,要先看到被輔導者的本意(就像甜甜圈,是一個同心圓,內圈是人的本意,外圈是人的言行,能透光最亮的部份是內圈的本意。)唯有進入被輔導者內心,被輔導者才會敞開心靈接納輔導者。(調到相同頻率是為同理心)
i.人的性格很早就定型,很難改,但是人生的劇本卻可以改。(生命劇本經常慣性上演,一不注意就很容易每天重播)
j.看事情有很多面向,例如父母對自己的青少年子女頭痛時,如能多看看別人家小孩的的情況,可能會改變看自己小孩的眼光,小孩也因此而改變。
k.認識小孩優點,多發揮其長處,而非挑剔修補其短處。不然就照顧好自己,活到孫子13歲以後,看看兒子為人父母後的接續故事。

看完若有不明白之處要多跟同學討論,並且練習在生活中活用.
還有,記得要常常跟自己說:深呼吸,放寬心,慢慢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