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溫情感心也到了一個火侯,個案對治療者的信賴也穩定提升之際.除了傾聽助其排毒外,關於轉念的工夫就不能不露個兩手.

當逐漸熟悉個案在面臨困擾情境時會固定出現的因應模式後(通常個案不舒服的情緒會同步出現)...就可以嘗試歸納...

舉例:
女兒大聲抱怨媽媽不公平,說答應過的事都沒做到,上次對弟弟就...情緒十分不滿.
於是媽媽趕忙解釋原因,並要女兒明白事情並不是如她所說...情緒跟著高漲.

媽媽類似的模式被治療者發現歸納:
當事人在受到攻擊時會試圖解釋說明並期望對方能理解,不要再鬧情緒了.

可否調整為:
1.我的能量還有多少?
2-1.如果還有力氣,那我還能為她做什麼?
2-2.確定氣力不足,閃過再多說也吵不完的固定對白,儘速去做別的事...跟女兒的事先擱置,即使她仍碎碎念個不停.

日前剛好就一次突發狀況,讓心理師露個兩手:
案主才聊到在孩子抱怨不止時,自己還是忍不住大聲解釋,兩人差點在路上吵個不停...(已成慣性)
治療者請案主定格在孩子抱怨不止時的畫面,並再請案主按所學的步驟來進行...
結果,案主沉默約十秒後,淡淡道出再說什麼孩子還是會不滿地咆哮...乾脆什麼都不說了...載他回家就是了.
說完一付喪氣貌.

這時案主在樓下等候的孩子突然敲門兩下後就衝進來問:聊完了沒啊...然後就坐在媽媽旁邊不走了...

心理師傻眼,還剩十餘分鐘的晤談要如何進行下去呢?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