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覺「松子」是「愛蜜麗」的亞洲版,稍偏人性「陰暗」面。

導演另一部有名的作品「告白」,則更凸顯人性「求愛不成/求全不能」後,可以變成乾脆「毀滅反撲」(可怕之餘,但內含巨大的可悲)的局面。

松子為人付出一切,只因內心渴望被愛填滿(得到接納)。

求愛,其實是生而為人的必然渴望;求愛,甚至構成了一生的動力與腳本,摘自「心理師的眼睛」p.73-74
 
想得到接納的「角力」(時而看見自己的價值v.s.時而看見自己的不足)
成了每個人一生的劇本
 
每個大人或小孩,都想得到接納
被接納(覺得自己有價值時),會產生力量(為人付出)
這是美善的循環
 
不過,人生不是時時都能如此美好(人不是神,人甚至會討厭別人做得到,因為這凸顯了自己的無能時刻)
更精準地說,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時候,人都得不到接納(至少一半以上啦)
 
但願這個時候的自己能夠:
記得自己曾有的價值
善解自己目前的不足
不要時時逼自己保持圓滿(認知到逼自己過度求全只會造成毀滅:像劇情中出現「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卻可期許自己向著圓滿邁進(需要相信/來自被相信)

看似傷悲一生的松子,但其實她最終仍是向著光行。(到最後因一張名片的信任接納,發現自己仍有幫人美麗的美髮能力)

值得一看的片子(讓心理師看完後百感交集,過年不想太沈重,可以等自己陷於低潮時再看)。

看完電影後可以逛逛下面的影評...

http://graycity312.pixnet.net/blog/post/34477991-%E4%BB%A4%E4%BA%BA%E8%A8%8E%E5%8E%AD%E7%9A%84%E6%9D%BE%E5%AD%90%E7%9A%84%E4%B8%80%E7%94%9F 

13-14年的趕稿人生終於到一段落...,外頭天寒地凍地,

或許除了賴床與打掃家裡,多看些電影是個不錯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