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451590-CIMG4844.jpg 1711451590-CIMG4844.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lke/1445880080-2418410252_n.jpg)
來找心理師晤談的,不見得都是客觀條件不佳者。
但絕大多數卻有著同一種感受:覺得自己過得不好。
最妙的是,其中有著蠻高比例,希望自己可以從此不再受苦。
於是,要嘛就讓自己盡量不要想到傷心事;要嘛就命令自己即便碰上傷痛也不要難過。
套個比喻來說:因為怕吃多會胃漲難受甚至慢慢發福,於是儘量克制進食;不然就是體態走樣就走樣,想開點就好。
其實腦筋清楚一點就不難明白:人活著,只要想活好,就必然因著求好而感到壓力。
所以緊張,焦躁,憂愁,都是躲不掉的感受。而這也才使人在壓力解除後,感到分外地輕鬆與開心。
如果這些都不過是人生「必經過程」之一,碰上了,就「經歷」吧!
倒是觀察到某些人,日子也沒多順利,身心也不算健全...
竟能繼續就這麼day by day地過日子。
就算碰上倒楣事,也不會難過低潮太久。
最誇張的是,還常把「感恩」掛嘴邊,而且臉上笑容看來一點不假。
這是怎麼回事?
莫非這些人是天生蒙福?不然怎能一派樂天。
「象與騎象人」的快樂公式:H=S+C+V
天生基因跟環境條件決定了百分之六十,但是否養成一些習慣,倒也佔了心情能否變好(差)中的四成。
於是安排各樣有意義的活動當然重要,只是很多人「不知怎地」就陷入「知易難行」。
關於這個「不知怎地」
其實可以靜下心來探究:
當壓力臨到時,腦袋除了閃過「慘了」及「完蛋了」之外,還有其他念頭嗎?
例如:「那還能做些什麼嗎?」
特別當「懊惱」、「沮喪」砰地一聲佔滿腦袋,
除了感嘆「無常」果真於身邊徘徊外,還能「注意」自己能動用的「資源」「資產」還有多少嗎?
如能將注意力撥往盤點自己手中還有的「籌碼」,然後以這些籌碼盡力「善後」(做還能做的)。
通常就會慢慢享受到「知難行易」的奇妙體驗。
學習 成長 這些原本辛苦的歷程,往往在驚艷自己竟能一步一步做點什麼時,竟伴隨出「快樂」感覺這個副產品(不請反而來)。
例如:拿到滿手爛牌,卻能成功脫手...雖然沒贏,卻有歷劫重生的竊喜!
於是,盤點與配置自己資產,就如認識自己特色與發揮自己專長,往往可以讓人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是個蒙福的人。
反之,老看自己沒有(聽到看到太多外界訊息,讓注意力陷入「比較」),老想做到不合理的目標,就算自己不是世上較弱勢的一群,但卻可能是越活越不幸福的靈魂之一。
僅以這些文字紀念:上週一晚上方寸團體與吳老師的談話(從靈療談回心理治療)、週日禮拜「如何讓自己蒙福?」,以及週一接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