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711451590-CIMG4844.jpg 

來找心理師晤談的,不見得都是客觀條件不佳者。

但絕大多數卻有著同一種感受:覺得自己過得不好。

最妙的是,其中有著蠻高比例,希望自己可以從此不再受苦。

於是,要嘛就讓自己盡量不要想到傷心事;要嘛就命令自己即便碰上傷痛也不要難過。

套個比喻來說:因為怕吃多會胃漲難受甚至慢慢發福,於是儘量克制進食;不然就是體態走樣就走樣,想開點就好。


其實腦筋清楚一點就不難明白:人活著,只要想活好,就必然因著求好而感到壓力。

所以緊張,焦躁,憂愁,都是躲不掉的感受。而這也才使人在壓力解除後,感到分外地輕鬆與開心。

如果這些都不過是人生「必經過程」之一,碰上了,就「經歷」吧!


倒是觀察到某些人,日子也沒多順利,身心也不算健全...

竟能繼續就這麼day by day地過日子。

就算碰上倒楣事,也不會難過低潮太久。

最誇張的是,還常把「感恩」掛嘴邊,而且臉上笑容看來一點不假。

這是怎麼回事?

莫非這些人是天生蒙福?不然怎能一派樂天。


「象與騎象人」的快樂公式:H=S+C+V

天生基因跟環境條件決定了百分之六十,但是否養成一些習慣,倒也佔了心情能否變好(差)中的四成。

於是安排各樣有意義的活動當然重要,只是很多人「不知怎地」就陷入「知易難行」。


關於這個「不知怎地」

其實可以靜下心來探究:

當壓力臨到時,腦袋除了閃過「慘了」及「完蛋了」之外,還有其他念頭嗎?

例如:「那還能做些什麼嗎?」

特別當「懊惱」、「沮喪」砰地一聲佔滿腦袋,

除了感嘆「無常」果真於身邊徘徊外,還能「注意」自己能動用的「資源」「資產」還有多少嗎?


如能將注意力撥往盤點自己手中還有的「籌碼」,然後以這些籌碼盡力「善後」(做還能做的)。

通常就會慢慢享受到「知難行易」的奇妙體驗。

學習  成長  這些原本辛苦的歷程,往往在驚艷自己竟能一步一步做點什麼時,竟伴隨出「快樂」感覺這個副產品(不請反而來)。

例如:拿到滿手爛牌,卻能成功脫手...雖然沒贏,卻有歷劫重生的竊喜!

於是,盤點與配置自己資產,就如認識自己特色與發揮自己專長,往往可以讓人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是個蒙福的人。

反之,老看自己沒有(聽到看到太多外界訊息,讓注意力陷入「比較」),老想做到不合理的目標,就算自己不是世上較弱勢的一群,但卻可能是越活越不幸福的靈魂之一。



僅以這些文字紀念:上週一晚上方寸團體與吳老師的談話(從靈療談回心理治療)、週日禮拜「如何讓自己蒙福?」,以及週一接案有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