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爸,我是柯書林,媽媽在嗎...」
撥回家的電話接通,通常都有這樣的過場對白。

家父是個認真的人,
嚴肅嗎...倒不至於...呵。

他很少給我意見,通常只會在一旁聽著我與媽媽的對話。
偶爾會打一下呼,如果母子講了超過半小時的話。

通常,只有在「心理師」兒子決定講出一些自己的狀況時,才會聽到他也分享自己人生的心得。
當然,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都習慣用「寫」的,通常,是對「讀者」與「格友」說,其實都在,跟對自己講,進行自我沈澱並消化。

前幾天,我找家人講了些對未來的想法...
他沒回應什麼。
昨天一起用早餐,他逮到媽媽不在的父子時光。

從某人永遠跟著聚餐但不請客聊起,然後時光倒帶至書評書目...
轉到詩人管管與袁瓊瓊的陳年故事...
鋪陳之中,脈絡慢慢自動浮現...
「柯書林,我跟你說...你是心理師,幫別人好像也挺有智慧的...不過...聽你這樣講出來,處理自己的事好像並不夠智慧...
「我只是將我的經驗跟你講啊,所有對快樂的追求,都要付出對等代價的...,記住,快樂跟代價永遠是相連伴隨在一起的...快樂越大,需要的代價就越多!要掂掂自己斤兩,看自己有沒有實力,不是每個快樂都不考慮地享受,不然...

隔了一天
在有點沈重地睡了一覺後
突然有了領悟
YA!
---------------------------------

我想
等這篇點閱人次達兩百後
再分享我的領悟

其實
這是讓格友有個動腦的機會啦
才不會在六十五歲時得到那六分之一的機率

提示:本篇標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lke 的頭像
    slke

    心理師的眼睛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