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3283A  

關於「悲傷輔導」:就字面來說,就是輔導陷入很悲傷的個案吧。

其實若以我對心理治療的論點,是不會太區分OO輔導XX輔導的。

 

我認為輔導的威力就在於「讓當事人體驗到被瞭解的高峰經驗而覺得自己不孤單,等漸漸有力量後,甚至產生行動來改變人生」。

像我改變心意來貴校,就是被貴單位的邀約者給成功「輔導」的(他強調我在心理專業上是......,可完全說到我的心坎裡)

簡而言之,就是深入地同理心啦!

 

兩部電影:為巴比祈禱  靈異第六感

前者因為沒人理解其內心苦痛而走上絕路

後者則是好不容易從不解到瞭解,進而讓個案有了不同的思考角度來看自己的人生

 

悲傷輔導,需要更長時間的陪伴:

best example:吳老師在九二一的接案:車廠小老闆(經過三個多月才開口:你好像不是來作秀)

-------------------------------------------------------------

案例討論:

No. 1:有學生老是一進輔導室就嘆氣道:我好難受!

No. 2:另外有個學生則是一直覺得自己因為胖而被家人同學取笑,甚至在小學時還被霸凌(嘲笑她胖),目前對於一位學長傾心,卻得不到明確的回應而患得患失。

 

No.1:呈現負面,若是能因而得關切,當事人有機會就不自覺地繼續呈現負面...

而輔導老師越是鼓勵他們要看正面,要更愛自己,結果他們就更猛找自己的缺點

因為一旦接受輔導的陽光,就表示自己得振作,而且萬一真的開始好轉,關心就沒了(於是治療者與個案就陷入「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的角力中)

這可以從存在主義的「矛盾意向法」來理解

也可從生理心理學的理智腦v.s.原始腦來說明(以「五分埔買衣」為例)

 

最常見的:老師若是跳進去當拯救者,就會進入卡普曼三角形的三個角色輪轉,最終成為陀螺轉個不停(burn out)

 

我的態度是尊重生命(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做最好的選擇)

多瞭解他想不開的源由(心理師能努力的)

無須一直勸對方要振作(個案的權力,留給他掙扎決定)

 

No 2:關於胖女孩,同樣讓其更深地瞭解被親友嘲笑有多麼苦(同理)(共鳴)(杏仁核由紅轉藍)

然後以其關心的話題為切入:先理解自己的體重是哪一類(認識自己)(認知轉換)

+/+  +/-  -/+  -/- (先天基因 / 後天習慣)(+:胖,-:瘦)

等個案慢慢認同自己可努力的部分後(開展自己)

進而討論其對人際關係所能努力的部分(開展自己)

兩者殊途同歸

都是關於習慣的養成(學習生活安排)(進入心流)

讓自己有力量能更壯大(做自己能掌握的部分)(專注)

成為更好的自己(對方愛或不愛,交給老天)

 

至於習慣無貴賤,只有成癖或成達人的分別

前者多半與「原欲」有關,吃,性,痛快等

後者需要社群同儕或是持之以恆地堅持才得建立(一旦建立後就威力無窮)

 

結論:

心理師不是拯救者

心理師最專業的功力在於:說中對方的心情與感受

心理師進而能助對方轉換觀點,並且掌握竅門地安排生活(習慣的建立)

個案能否因而好轉,還有一大部分得看其命運

但是心理師就是持續做自己能做的(隨時調整看法,追求進步)

這樣心理師才會好好專注於自己的出力!

 

千萬別落入失控的正向思考 

真正的正向思考:可以負面思考

一定要正面思考其實很有壓力(反而是負面能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lke 的頭像
    slke

    心理師的眼睛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