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團體,
聚了快一年還沒完成定名。
至於團體成員,
到這回仍有人是頭一次碰面。

不過就「做中學」的這個概念來看,
這個團體本來就不需要太多的規劃。

最初的邀約,是為了K心理師想退而不休一陣子,手上有部分工作得交代分配。
為了讓大夥更有參與動機,也問了每個人對自己職志之期許...

H心理師:想設計出一些好用的心理回饋工具...用Apps就可以有收入
D心理師:成為更專精的心理治療師,特別是精神分析這塊
P.E.社工師:打造一棟助人資源的building

K心理師眼看大夥各有想法,工作分不太出去,索性將自己每月心得對此團體開講
印象至少有:
葉黃樹(極端值)
太好了(認知失調)
我們不曉得(界線)
肉兩塊(鈍化)
您的苦心恰成您的辛苦
債,還完了沒
三招
(以「牛頓三大定律」解釋個案的盲點,這些好像還沒分享)

後來K心理師就遇上無常
成了k個案

奇妙地
微笑錨頓團體不但持續進行
(微笑錨頓:開心,找定位,得領悟)
還因為想突破固定的工作生活模式
特別著力於
網路平台與實體空間的開拓

於是
KM與A,就於年中陸續加入

最妙的是
恰逢工作異動的L君
對於自己沒受邀入團而有些「受傷」
還好L君在八月聚會初顯身手
重拾歡顏

當然囉
也就湊成了913的聚首
(首度到齊)
----------------------------------------
且不論團體成員對於自己職志是否更接近
但在這一年中
倒是很有「生產力」

不只一人結婚
還預備生子
離職異動再出發的也好幾位
診療所也籌備掛牌中(初色)

再一次
藉著關係間的連結與告別
位移著

有機體果然沒想太多
做就對了
然後再從消化整理中汲取養分

人生滋味百種
願意回首面對省思
精華自然學到
---------------------------------------
專業上也討論了幾位經典案例

黏P.E.
咬H
離H/D
差結婚就成滿分人生A
穿緊省話H

以及陸續要研討並研發工具的熱門議題

減重
失眠
親子
------------------------------------------
為了深入減重議題
團員們各自剖析著自己的體重變化

交流著這陣子養成的「習慣」

K:早上先緩緩喝一杯水(澆花)
進食特意放慢,仔細嗅與嚐
P.E.:游泳(每次一千/一週三次)
H:跑步(至少30分鐘)
D:斷食排結石  飲食減量(已減6kg)
A:瑜珈慢跑游泳
L:跑過一次(搭配Apps)
KM:太極 呼吸 腳踏車

發現當事人若能從事習慣本身漸漸體驗出箇中奧妙
進而成最愛之一
則容易持續

但若一心只為減重
再好的習慣也維持不久

另外對於「以吃為癮」的心理背景因素
也需進一步瞭解
不只是一昧戒吃
(因為是藉由「吃」來「得滿足,暫時趕走空虛」「掌握控制感,驅散無力人生」)

最可怕就是在吃的同時
快樂與罪惡同時上身

經過矛盾-掙扎-內耗-無力
則離eating disorder不遠

結論:
嗜吃或是體重降不下來
與壓力*(活得不快樂)高相關

人生沒有短期目標
離長期目標又覺得不可能而感挫敗

重點不在於戒吃
但是如何協助當事人產生較正面的自我感覺
似乎是關鍵所在

有伴
一起做中學(先行動)
不要一直怪自己/別人

似乎是可行的

*重大壓力則可能令人變瘦
但往往是更憔悴
甚至引發生理疾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